地質學是關于地球的物質組成、內部構造、外部特征、各層圈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演變歷史的知識體系。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類活動對地球的影響越來越大,地質環境對人類的制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地球資源、維護人類生存的環境,已成為當今世界所共同關注的問題。
人類生存在地球上,它生活的環境和從事生產所需要的物質資料都離不開地球。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便試著了解地球,因而有了Geology(地質學)這門學科,它與Geography(地理學)、Geometry(幾何學)、Geomonphology(地貌學)等都是關于大地的論述。
地質學真正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是在18世紀后半葉。隨著認識能力的提高、探測手段的進步和資料知識的豐富,地質學的研究內容也在不斷地擴大和更新。 蒸汽機的使用使采煤量大大增加了,工業革命要求礦業和冶金業迅速發展,推動了大面積的區域地質調查。
20世紀60年代開始出現的板塊學說使地質學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地質學的研究內容大大拓寬了,可通俗地用“上天、入地、下海”六個字來比喻,即:海洋、地幔、巖石圈乃至外地核,來自宇宙(地外)的隕石等, 都是地質學的研究對象。地質學發展的主要特點,一是由自身的分科走向綜合,二是地質學與其它學科的交叉滲透。由于從全球觀點出發對地質現象進行綜合考察成 為地質研究的必由之路,“固體地球科學”一詞有時能更確切地表述原地質學的研究內容。新的地質學分支學科常是基于全球構造格局而集中于某一特定區域而提出 的,如大陸邊緣地質學、大陸裂谷地質學、特提斯地質學、岡瓦納地質學等。
近半個世紀來,由于過分加速的城市化和沙漠化,人類的生存環境正受到日益嚴重的威脅,環境地質已成為人們所關注的一個研究領域。人口的急劇增長和資源的過 量開采造成若干資源能源迅速枯竭,可持續發展已成了迫在眉睫的問題。在我們跨入新千年時,應用地質學的核心問題是解決資源和環境問題。